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课程建设是县中振兴的着力点

http://www.ceiea.com2025年10月31日 09:57教育装备网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对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县中管理者而言,如何在课程、教学、管理等层面进行系统改进,从而更好促进县中振兴?为此,本刊特推出“促进县中振兴”专栏,邀请专家就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编者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县中振兴不是以升学率提高为标志的突围,而是以办学水平与学生素养提升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作为《行动计划》五大核心任务之一的“提质量”,要求“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将素质教育具体化、项目化,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见,课程建设是县中振兴的着力点,课程的实施质量不仅直接关乎县中学子的生命成长,更长远影响着整个县域教育的发展和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校长作为县中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需正视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保证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管理,让更多学生在高中多一份体验与快乐,多一些自信与选择,多一种梦想与担当。
  
  1
  
  转变教育观念
  
  形成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
  
  新高考背景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杜绝“主科挤占副科”是必然选择。丰富且有选择性的课程是学生成长与素养提升的载体。好的课程不仅传递知识,更能让学生收获自信、锤炼意志,让学习过程更有意义。
  
  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课程不等同于学习科目,更不是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知识的堆积,它是为实现预定教育目标而设计的系统工程,是点燃学生兴趣的引擎。例如,地处相对偏远小镇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澄迈实验中学,创办5年成绩斐然,关键就在于学校开设了系列素质拓展课:从新生适应性训练、户外生存技能,到团队协作课程、生命动力圈课程,学生在破冰融合与社交启蒙、规则建立与纪律养成等体验中成长,这绝非简单的课外活动或游戏娱乐,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生命旅程。
  
  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学生从“知识记忆”走向“生命体验”。进步主义教育观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所有经验的总和。无论基础课还是拓展课,都需要强调学生与教师、环境互动后的内化收获。而县中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正是需要修复因家庭条件、地域限制等导致的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断裂,让知识连接真实世界,关联学生的生命成长。例如,湖北汉川二中依托本土资源“马口陶”非遗,开设制作工艺、文化故事等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将语文、美术、劳动教育与乡土课程、德育实践有机融合,学生不仅学陶艺技能,更领悟“千锤百炼、浴火重生”的精神。
  
  加强课程建设,引导学生从“能力培养”走向“境界提升”。高中教育尤其需要通过课程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与责任感。以辽宁省彰武县一中为例,学校将“行走的思政课”设为高一新生必修课,每年组织学生前往治沙实践基地,徒步行走10公里的同时,学生带着地理等学科知识祭奠治沙英雄,思政课堂就此延伸至治沙一线,抽象的治沙精神也转化为可感、可学的鲜活教材,最终成为学生特有的文化基因。
  
  课程价值的共识是推动县中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石。这种共识的达成,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宣导,更需转化为集体行动,让课程建设真正落地见效。
  
  2
  
  变革思维模式
  
  保障课程建设的资源供给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校长需以“成长型思维”整合与创新资源配置。所谓“成长型思维”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的概念,核心是相信人的能力可通过努力来提升——事实上,我们缺的并非资源本身,而是寻找资源的路径与方法。
  
  挖掘校内教师潜能,鼓励“一专多能”。学科教师可结合爱好特长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丰富课程形态、拉近师生距离,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养。浙江省澄潭中学党总支书记带头开发校本课程,9门必修美育课程中有两门由其亲自开设。辽宁省新民第一高级中学利用校园边角空地,20多位教师自主申报种植试验田,小菜园既是劳动基地,也成为生物、语文、美术课的独特场域,实现了教学与生活、生命体验的深度融合。
  
  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推动学生自我管理。一旦给予学生自主空间,他们便能释放出无限创造力。学生社团由志趣相同者自愿组建,依托自我管理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收获成长。以辽宁省新民一中为例,40个学生社团以学生自治为主,全校160名教师主动加入社团,在参与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善用政策契机,打造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对接国家“银龄计划”、“组团式”帮扶等项目,引进退休教师、高校专家等优质师资。还可组织教师观摩名师课程、开展线上联合教研,通过线上“走班”、“双师课堂”等方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整合校内外资源,构筑差异化课程平台。空间上,县中可推进“一室多用”、盘活社会资源建立校外课程基地、建设虚拟教学空间等,弥补实体资源的不足。时间上,可以长短课、微课等方式,优化学习时间。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需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完善分层分类的课程供给机制,优化课程结构,为师生成长构建开放、多元、动态的资源平台,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文化氛围。
  
  3
  
  创新管理机制
  
  推动课程建设提升效能
  
  县中校长尤其要注重创新。创新不会自动发生,需要制度、土壤和激励机制,学校要敢于打破陈旧的制度和机制。
  
  构建多元共治的课程领导机制,变“行政命令”为“专业协同”。创新不会在僵化的科层制中诞生,需要分散领导权,激发组织的内生动力。学校可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由校长牵头,联合骨干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及高校专家共同组建,负责课程规划审议、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估。可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教师、学生或家长均可成为项目负责人,并赋予其在课程设计、资源调配、过程评价上的自主权。要强化各执行部门间的协同,中层干部要从“支持者”变为“服务者”,助力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使其成为课程的“开拓者”。
  
  形成学生需求导向的课程管理,变“静态图景”为“动态旅程”。创新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这需要课程管理建立能够持续感知、响应并迭代的自适应系统,充分凸显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定期征集“学生课程心愿单”,将这些数据作为课程开发与优化的首要依据,这种课程实施中的动态生成,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优化了课程管理效果。
  
  强化教师素养提升的评价激励制度,变“强制任务”为“教育自觉”。将课程建设与专业成长深度绑定,是激活教师的有效途径。提升县中教师的专业基础,关键在于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县中校长要倒逼教师们行动起来,当部分教师从“不胜任”走向“胜任”,可以逐步形成“雁阵效应”,带动更多教师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校长还可建立“专业成长积分制度”,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开发新活动模块或指导学生获奖均可获得积分,积分与绩效、职称评定挂钩,以此激励教师协同作战。
  
  强化数据驱动的过程监控机制,变“经验判断”为“精准治理”。县中的课程实施成效不能凭直觉和经验评估,需要注重循证。构建数据“仪表盘”离不开学生多元评价系统。如果评价指标、内容以及方式不改,课程容易被异化为新的负担。衡量课程好坏,不取决于教师讲得好坏、学生喜欢程度,核心是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成就感、控制感和归属感。比如校本课程应开设哪些课、开多少门、结构比例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需求,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科学数据和充分证据支撑,以实现精准干预,保障课程质量。
  
  县中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是滋养县中学子成长为“完整的人”的主要载体。只有让课程兼具趣味性、实用性、选择性与成就感,才能帮助县中学生走出疲惫、乏味的状态,真正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名企展播 申请加入
行业访谈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2025第十一届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电子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