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用好身边“教材” 打造破圈“大思政课”

http://www.ceiea.com2025年10月31日 09:55教育装备网

  用好资源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并盘活地方的资源优势
  
  在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当《红岩》中的“小萝卜头”在狱中仰望光明的片段投射在屏幕上,孩子们的眼眶悄然湿润;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海航班的教室内,学生深情朗读《黑牢诗篇》和陈然的《我的“自白书”》,悲壮的历史穿越时空,在年轻的声音中回响……重庆构建起跨部门、跨学段、跨场域的协同机制,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95.8%的学生成为“红岩思政”课的“真爱粉”,多项案例获国家级推广。
  
  作为“英雄之城”,重庆将“红岩精神”这一地方的红色富矿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纽带,依托协同机制推动其实现全学科融入、全场景延伸,构建起“全域大思政课堂”。这种立足本土特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生态、贴合学生认知与实践需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
  
  用好资源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并盘活地方的资源优势。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红色记忆或者产业优势,关键是要找到资源和教育的结合点,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陕西可以依托延安精神开发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浙江则可以发挥“数字高地”和“绿水青山”的双重优势,把数字经济创新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尽管各地的资源禀赋、实践形式、教育内容存在差异,但只要坚持因地制宜、找准自身特色,就能打造出独具一格的育人模式。像重庆这样,不局限于“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场景化体验、学科化融合,将资源盘活起来,让信仰升华起来,既让区域资源从历史符号变为鲜活教材,又让学生在行动中理解历史文化、红色精神内涵,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感召力,助力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大思政课”,要主动对接社会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和场域界限,建立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家庭等多方协同的育人网络。不少地方虽坐拥丰富资源,却面临用不好的困境,其症结在于协同联动不足。文旅部门的红色场馆与教育部门的教学需求脱节,学校课堂与社会实践割裂,各主体间缺乏有效衔接、各自为战,最终导致资源沉睡。反观重庆,不但加强顶层设计,发布《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将“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工程列为当地教育强市建设9项标志工程的“领头雁”;更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学段、跨场域的协同机制落地实施,让原本分散的红色资源变成了系统应用的教育力量,最大程度发挥了育人作用。具体而言,政府部门承担顶层设计职责,应将区域资源育人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持,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学校作为育人核心载体,应主动对接外部优质资源,将区域资源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活动,同时推动校内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社会机构应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实践场景、专业师资与资源支撑;家庭也要配合学校参与实践活动,形成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场”机制。
  
  用好区域资源,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利用数字技术培育新质教学课堂。各地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云平台、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持续拓展教学场景,创造更具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可以制作与区域资源相关的微课程、短视频,依托线上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云参观活动,让学生通过直播“走进”企业车间、博物场馆等收获深度体验,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创新,达到“大思政课”有理与有趣的统一。
  
  从重庆的“红岩思政”到各地的特色教育实践,因地制宜用好区域资源,已然成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这条路径能让教育更具地方特色、更有温度。学生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读懂家乡的革命过往,从一堂堂思政课中感悟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大思政课”便有了身边的“教材”。学生在了解认同家乡的过程中,也会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热爱,逐步树立为家乡发展献策、为国家富强奋斗的理想信念。
  
  (作者系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名企展播 申请加入
行业访谈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2025第十一届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电子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