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集群培养” 回应产业升级之需
http://www.ceiea.com2025年10月31日 09:54教育装备网
近日,教育部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农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推进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该计划汇集了150多家龙头企业、67所高水平学校、15家全国性行业组织的1500余名大国工匠、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五个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联动改革,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由传统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提升转变。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关键在于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而连接这两大链条的,正是人才链。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快、交叉融合深,对人才的知识复合性、技能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远超以往的要求。传统“单点式”“分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系统性需求,必须通过“集群培养”,形成与产业布局同频共振的人才供给体系,以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为产业链创新升级提供动力。“集群培养”理念的引入,要求职业教育从培养掌握单一技能的“螺丝钉”,到培育能够理解产业链条、适应技术变革、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机细胞”。这既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也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重大机遇。
推动专业集群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协同,职业院校必须打破原有专业壁垒,围绕区域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动态组建与之对应的专业集群。比如,在传统的汽车、机械设备等专业,需要将传统的设备检测与维修与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进行整合,共享课程资源、实训平台和师资队伍。同时,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联合行业企业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评估,对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坚决调整或淘汰,对新兴领域前瞻布局,确保专业集群始终与产业生态同构共生。
高技能人才的“高”,体现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完成精准工艺的能力。这必须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生产环境中锤炼。要全面推行项目式、情境化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典型生产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学习中,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要高标准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不仅要在校内建设融教学、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区域性开放式实训基地,更要主动将课堂搬到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推广“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要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产业教授聘任、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等机制,打造一支既懂教学又通技术的教师队伍。他们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同的关键纽带。
推动育才链条与创新链条的融合协同,职业院校不能满足于培养熟练技工,更要致力于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开设创新方法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创新工作室,让学生在名师大家的带领下,参与技术革新、工艺改进。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专业集群,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接横向课题,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教学—生产—研发”的良性循环。
“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开放资源;职业院校更要主动求变,勇于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发挥好“集群培养”效能,填补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口,为实现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作者系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