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构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生态——走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下)

http://www.ceiea.com2025年10月31日 09:52教育装备网

  扬子江畔,高校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太湖之滨,科技成果转化八方助力。
  
  “破立并举,江苏正在努力构建融合转化新生态。”在采访中,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说,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下简称江苏区域中心)的探索实践,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新模式,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供了深刻启示。江苏要以这一改革的“试验田”,强化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以强有力的制度供给优化创新生态,实现教育奠基、人才驱动、科技赋能、产业跃升的良性循环。
  
  精准聚合,校企直通
  
  围绕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江苏区域中心各分中心选派专职人员开展供需对接,采用“一高校一团队”“一院系一小组”“一教授一专员”等方式,引导来自各地的科研团队入驻。
  
  “上了大平台,眼界、效率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感觉就是不一样。”不少进驻江苏区域中心的高校项目团队、企业代表发出这样的感慨。
  
  景昱医疗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夏宁就是其中一位。
  
  景昱医疗主要生产用于临床的脑起搏器。因为一款关键零部件的国外供应商被美国竞品公司收购,公司无法从该供应商处购买下一代产品使用的零部件。
  
  “我们找到江苏区域中心寻求帮助,中心第一时间派出技术经理人,帮我们牵线了多所高校。最后,我们确定了和江苏大学团队的合作。”夏宁告诉记者,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的对接人员始终紧盯项目进度,还会提出一些校企没想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目前,这个零部件产品已经实现小批量稳定生产。
  
  夏宁提到的“技术经理人”,是江苏区域中心极为重要的人才力量。在科研成果与资本、企业的精准对接过程中,技术经理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江苏区域中心成立以来,每个分中心均组建100人以上的专业运营服务团队,其中一半以上是职业技术经理人。
  
  “我们称自己是‘科技红娘’,提供从‘技术端’到‘市场端’全链条陪伴式服务。”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投资促进部部长徐桐说。
  
  目前,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有专兼职技术经理人143名,平均年龄37岁,他们肩负对接高校创新资源和重点行业需求的重任,在不断调研、撮合的过程中梳理创新要点、技术指标和阶段性需求,实现有组织的校企精准对接。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在江苏区域中心建设过程中,省教育厅专门面向中心和省内高校开设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已累计培训高级技术经理人42人、初级技术经理人100余人。
  
  破除心结,激发动力
  
  江苏区域中心在成果转化上提供的“专业化”“管家式”巨大便利,鼓舞着高校科研人员,激发着他们的成果转化热情。曾经的不敢、不想、不会,渐渐变为“非主流”。
  
  同时,江苏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权重,并将在区域中心转化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加权赋分,引导省内高校和科研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去,根据各自的成果类型对接不同的分中心。
  
  “现在合成生物领域进展很快,我们团队也产生了强烈的创业意愿,在今年3月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南京丰合彩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信丰学告诉记者。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浓厚,借着行业快速发展和区域中心的建设,他和团队也想在成果转化中更进一步。
  
  近几年,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永进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发并优化“空天海地全映射光通信网络系统”,并进一步开发无人机、水下蓝光通信设备等产品。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的成立,让他们看到了产品产业化的曙光。
  
  “分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让我们能安心创业。”团队成员、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王林宁说。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为团队解决了在学校无法进行无人机挂载通信实验的痛点难题,还提供了办公、试验场所和6G概念验证试飞场供团队免费使用。
  
  6月11日,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举行半年度路演,来自23所高校的32个项目齐聚苏州,接受行业专家严格评审,从源头上验证创新创业金点子的“产品力”。
  
  成立半年多来,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精准搭建起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校企深度高效对接平台。目前已对接国内外高校超40家,收集到约1700条高校成果,概念验证入库项目已达173项,其中37项进入分析和成果转化路径设计阶段。
  
  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同样成果斐然。目前,该中心共收集高校成果73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139项,已成功转化落地56项成果并入驻分中心成果转化基地。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常务副主任阚苏立说,预计全年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可收集优质项目信息不少于2000项,预期全年梳理有转移、转化潜力的在研项目不少于100项。
  
  一线锤炼,强化育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江苏区域中心科教资源、产业资源、技术资源汇聚,在推进成果转化的同时,也成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平台。
  
  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和50余所高校合作推进产教融合育人。其中,本科生以“学行交替”模式培养,学生完成大一基础课程后,以3个月为周期交替在学校或企业学习或实习;研究生则以转移转化项目和企业出资的真实课题为牵引,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课题。
  
  5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江苏区域中心在南京共同举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年度启动大会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交流会。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探索研究生教育与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机制,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平台共建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难点,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供给。交流会现场,涉及30余所国内知名高校、与南京江宁主导产业相关、有意在南京孵化并具备孵化潜力的百余个参赛项目亮相。
  
  今年9月,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卓越工程师学院即将迎来第一批学生,他们将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正在进行的多个转化项目中得到实践训练,参与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一系列转化流程。
  
  “学生在校通常在科学、技术两个阶段得到充分的训练,从技术到产品却很难涉足。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将成为他们淬炼的最好平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制药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欣然认为。
  
  随着江苏区域中心吸引来的高校科研团队越来越多,技术交流、研究碰撞的机会也大幅增加,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难以拒绝的吸引力”。
  
  入驻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后,王林宁惊喜地发现,分中心聚集了来自东南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科研团队,他们在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相遇,在交流碰撞中有更多可能产生前沿技术交叉应用、融合创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推动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华彩篇章,正华丽书写、有序展开。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名企展播 申请加入
行业访谈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2025第十一届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电子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