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浇灌文明之花——写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之际
http://www.ceiea.com2025年10月31日 09:51教育装备网
交流、互鉴,是文明对话的桥梁。合作、共进,是大国关系的典范。
中俄两国,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都有着发展振兴的强大动力,以开放姿态守望相助,铸就深厚情谊。
2000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核心枢纽。二十余载深耕不辍,从高校学术共建到青少年文化交流,从创新技术攻关到文体赛事纷呈,合作触角延伸至人文领域各个角落。其中,教育合作既是大国外交的重要基石,更是浇灌文明之花的源头活水,为中俄世代友好、携手共进奠定坚实基础。
合作办学育英才
“任凭国际风云变幻,中俄关系都将从容前行,为各自发展振兴助力,为国际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今年2月24日,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电话时说。
发展振兴,教育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俄合作,将目光聚焦于此。
2017年,国内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下简称深北莫)开学。这所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创办的新型大学,承载着两国对于发展的共同期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学校首届开学典礼的贺辞中指出:“中俄联合创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我和普京总统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两国人文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深北莫,中俄英三语教学,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学生毕业获得莫斯科大学与深北莫“双文凭”……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与文化的融合,8年来孕育硕果。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设立莫大—北理工—深北莫应用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与工程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建设化学与材料、放射化学与放射生态学、现代生物前沿科学中俄联合研究中心,设立前沿交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现有国家级中俄联合实验室2个、省部级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5个、市级科研基地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1个。值得注意的是,50%的毕业生通过在中俄服务贸易类企业就业、攻读俄罗斯高水平大学学位等形式,继续在中俄战略协作的最前线贡献力量。
中俄合作大步迈进,从珠江之滨延伸至黑龙江畔。
2019年9月16日,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在两国政府副总理的共同见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签署关于共建中俄联合校园合作协议。
合作快速推进。2020年6月7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百年之际,中俄联合校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202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3个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迎来首批145名新生,中俄联合校园迈入实质内涵发展阶段。截至目前,合作办学项目已完成4届招生871人,打造中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品牌。
未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中俄联合校园将融入对外开放战略,按照“高水平、新机制、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全力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顶尖国际人才蓄水池、基础学科增长极和国际前沿交叉平台。
联合攻关促创新
攀登科学的高峰,是强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2020年,中俄两国数学界精英携手共创“中俄数学中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共同推动数学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5年来,中俄数学中心积极培育国际合作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深耕沃土。中俄数学中心按照“国际前沿、学术领先”的原则,在数学及其交叉学科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了若干国际合作团队。团队成员以优秀青年数学家为主,积极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国际学术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5年1月,由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牵头共建的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宣布启动。研究院依托两国顶尖高校,推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联合攻关,推动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的创新。
在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工作会议上,北京大学校长、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中方联席院长龚旗煌表态:“两校将以《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关于建立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的协议》为基础,共同将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世界级、高水平的科学教育合作平台,为深化新时代中俄科技合作、服务两国发展大局注入强劲动能。”
好消息继续传来。
今年9月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开学典礼在哈工大国际校园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6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首批120名博士生开启新程、奔赴梦想。
开学典礼上发布的《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创新培养计划哈尔滨路线图》为未来指明了方向:聚焦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开展跨国联合培养与科研协同。
交流共享谋发展
在8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实训空间内,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1复刻的5G通信全场景,构筑了物理网络搭建区、基础网络搭建区、传输网络搭建区、综合实训区以及远程教学区。
这是由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通讯与信息技术大学共建的俄罗斯鲁班工坊。今年6月,这座围绕5G技术为当地培养急需技能人才的鲁班工坊,历经3年扎实推进的试运营,正式揭牌。
3年来,中俄团队联合开发8门5G核心课程英文教材及实训手册,目前已深度融入俄罗斯教学体系,170多名当地学生走进工坊,学习5G技术,累计培训俄方教师1246人次。参训教师阿纳斯塔西娅·库德里亚肖娃因在信息编码领域的突出贡献,被俄罗斯科学院授予“青年科学家”奖章。
在2025中俄职业教育联盟年会暨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中俄双方35家成员单位的近百名代表达成共识:双方将推动从“广度合作”向“深度融通”转变,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双语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交流与共享,成为中俄持续推动教育发展的“密码”。
在基础教育领域,2018年1月12日,中俄中学联盟成立。几年来,联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参与互访、圆桌会议、论坛等一系列教育交流活动,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途径和覆盖范围。如今,145家成员携手高质量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中俄双文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俄同类大学联盟由15个以学科或地域分类的大学联盟组成,目前拥有800多所成员高校,成为横跨欧亚大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校合作网络,也是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数字教育领域,2024年1月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6所机构、院校加入其中……
人文交流是增进感情、相互了解、深化合作最持久的源泉。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即将召开,我们坚信,合作必将浇灌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











首页












